围场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以贯之抓生态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荣获两项殊荣的县。
一、坚持方向引领,以“两制一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机制建立,引领“绿色”方向。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生态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加强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生态保护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完善制度体系,优化“绿色”治理。修订完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4个单行条例,出台《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行机制》等文件,严格执行重大生态环境决策法制审核和风险评估制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划定红线,守牢“绿色”本底。大力推动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工作对接,科学划定541.82平方公里的五大区域;精准划定占县域面积40%的生态保护红线3543.24平方公里,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网络体系与预警机制,让生态红线成为不可碰触的“高压线”。 二、坚持保护提升,以多措并举筑牢生态环境屏障。 以刚性措施强化林业“防火墙”,认真落实《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全力打造“17435”大网格管理体系,1900名三级林长与3726名护林员、技术员和警员共同构建“一长+三员”责任网格3029个,形成覆盖全域、触角到村的林长组织体系。以硬性举措织密环境“防护网”,积极开展“百万棵树”造林绿化行动,建成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79个;构建大气污染防治“1+17”政策体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00天以上;深入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河湖“清四乱”和河道生态治理,水源地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三、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引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借“碳”生金,践行“双碳”战略。与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塞罕坝机械林场三方战略合作共建“塞罕碳谷”,与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签订碳中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推广碳汇价值、品牌溢价、经营收益、分红收入相统一的“一碳生四金”发展模式。借“林”生财,打造特色林业产业。坚持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水果类、干果类经济林185.8万亩,苗木基地12.2万亩,年产各类果品25万吨,销售各类造林绿化苗木0.9亿株。同时,积极培育森林工业、造型松产业,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林业产业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借“优”生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已建成清洁能源项目60个,并网装机容量402.8万千瓦,年上网发电88.3亿千瓦时,产值38.9亿元;在建项目23个,总装机40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该县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将达到900万千瓦,新增发电量112亿千瓦时,氢能产能达到7000标方/小时,每年可为京津地区提供绿氢5400吨。
来源 | 办公室
撰稿 | 徐畅
编辑 | 张童鑫
审核丨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