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承德市生态环境局2013-08-21 00:00浏览次数:

     河北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承德市隆化县境内,地处阴山山脉七老图岭与燕山山脉交汇处。保护区东北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区接壤,东部与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北与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毗邻,南接位于承德县的河北北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接隆化县郭家屯天然林区,共分为茅荆坝和碱房两个片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8'22"~117°15'55",东经117°50'46"~118°12'57";北纬41°29'46"~41°40'36",41°36'6"~41°48'15";保护区总面积40038hm2   。2002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滦河上游水源地。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质上属燕山褶皱与内蒙古台背斜的过渡地带,为华北古陆北缘隆起区;地貌隶属燕山山脉与七老图岭支脉中低山地貌组合,地势北高南低,山岭重叠,沟谷纵横,平均海拔1250m,主要地貌为中山地貌。区内1700m以上山峰3座,最高峰为敖包山,海拔1852.9m。
        保护区为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9℃,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8℃,年温差达33.5℃,大陆性气候明显。年降水量460~580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7.6mm。区内土壤可分为棕壤、褐土、草甸土三大类,有九个亚类,20个土属,60个土种。区内全部河流均属滦河水系。主要河流有5条,自西向东依次是小滦河、驿玛图河、伊逊河、鹦鹉河、茅沟河。
         保护区处于华北、内蒙、东北三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处,是典型的蒙古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是华北山地针阔混交林向蒙古草原和东北大兴安岭针叶林过渡的地区。分布着典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华北地区具有鲜明的代表和典型性。现已初步查明,保护区内共有4个植被型24个群系。
         据处步调查,茅荆坝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4门141科497属1091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苔藓植物30科69属143种,蕨类植物13科20属38种,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95科402属901种;此外,保护区内的地衣、大型真菌等资源也相当丰富。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省级保护植物14种。另有河北特有植物8种。
        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70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251种:包括两栖纲1目2科4种、爬行纲2目6科16种、鸟纲17目47科197种、哺乳纲6目13科34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4种,主要是鸟类和哺乳类,占河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37.36%。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3种,分别是黑鹳、金雕和豹;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31种。
         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重要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多学科科学研究价值。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为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阻挡和减少沙源,涵养和增加水源具有重大作用,是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