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胜利 王思力 侯云福/文 林毅/摄影
“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当年清康熙帝决定在这里辟治园林,看好了此地的优美景致。多年来,承德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承德”这个主题,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等重要工程为抓手,成功建成三北地区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取得了辉煌的生态建设成就。
城市环境质量改善
背景:北京雾霾橙色预警
近期全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1月29日,北京再发霾黄色预警,大部分地区维持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这已经是2013年1月以来雾霾第四次侵扰京城。再往前推几天看,1月14日北京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百米。环保部监测的120个重点城市中,有67个处于重度以上污染水平,济南、石家庄、邯郸、郑州等地空气质量指数一度超过300。
统计显示,从今年1月1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雾霾日数在1到5天,有些地区达到5至10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受雾霾天气影响,全国范围内,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11个省市22条高速公路局部路段通行受阻。浙江兰溪、嘉兴局部地段能见度一度不足10米,浙江全省高速公路入口采取了封闭措施。雾雪天气导致山东全省三分之一高速公路瘫痪。截至1月13日16时,济南机场有96个航班取消,上万名乘客滞留。
1月14日,北京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和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13日0时,全市各地区PM2.5浓度普遍在300微克/立方米以上,远高于新国标规定的75微克/立方米。
截至1月13日19时,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35个站点中,大部分站点的指数在200到300之间。12个城区评价点中,有7处为六级严重污染、5处重度污染。
有网友写下《沁园春?雾》发出调侃与无奈: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还有网友写到:也终于体会了泰戈尔的意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网友“十月初十”说:天是黄的,路是堵的,空气是有毒的。我们在“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口号中,学到了“雾以吸为贵” ……但是,地球是大家的,我们同呼吸,所以共命运,在吐槽的同时,更应该从自己做起,低碳出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清洁能源
承德:PM2.5指数全省最低
2013年1月12日,石家庄市PM2.5的指数是500,为全省最高,承德市PM2.5指数是78,为全省最低。1月13日下午的河北省空气质量自动发布系统显示,承德市、张家口市、沧州市、秦皇岛市为轻度污染,保定市为中度污染,衡水市、唐山市为重度污染,石家庄、邯郸、邢台、廊坊为严重污染。污染程度最高的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指数为449,污染程度最低的承德市为108。
1月14日,承德市区各监测点的实时指数显示,承德钢铁公司、国电滦河电厂等企业所处的承德市双滦区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集中多家企业的承德市开发区为轻度污染,避暑山庄所处的承德市老城区空气质量为良。
记忆:雾霾像“锅盖”,满街见口罩
今年73岁的黄奶奶住在承德市中心区的桃李街北口,这栋土产家属楼在2009年终于告别了烟囱和土暖气,接入了城市集中供热管网。
在黄奶奶记忆中,过去一到冬天,承德市民出行是要戴口罩的,否则满街飘散的烟气呛人欲呕,冬季早晨起来,登高远望,大家也会看到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霾,老百姓称为“锅盖”,一直到上午10点左右才会散开。居民的家门口都码放着一排排的蜂窝煤,人们用簸箕、火夹子将煤运到屋里,再放上一块碳,点着的时候浓烟滚滚,呛得全家眼泪直流,还要日日夜夜揪心煤气中毒。
如今,随着市区供热管网覆盖面积扩大,取缔燃煤散烧锅炉,黄奶奶终于如愿以偿的享受了集中供热。她笑着说,现在大家已经看不到过去烟雾笼罩的现象了。
老小区接入大供热,受益的不仅是居民,还有城市的空气环境。近年来,承德市区集中供热管网覆盖面积不断扩大,逐年取缔燃煤锅炉,这仅仅是承德市“蓝天工程”之中的一项内容。
省级生态村——偏桥村
对策:拆掉小锅炉,拔去黑烟囱
承德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山城,污染物不易扩散,不少居民用烧散煤取暖和做饭。2008年时,市区仅一年的燃煤总量就达到79.79万吨,其中生活燃煤约占燃煤总量的三分之一,燃煤散烧成为承德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点难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承德市近年来把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列入“民心工程”,目标就是“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在实施“环境改善工程”中,加强城市的燃煤控制;建设减排联网监控综合管理系统;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强化二次扬尘污染防治;限制住宅底商餐饮企业。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改善了空气环境质量。市民发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清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以平均每年16天的速度递增,连续五年空气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达到II级和好于II级天数为350天(GB3095-1996),较“九五”末增加了254天;达优天数为188天,居我省前列,创承德市历史最好水平。
镜头: 还清“母亲河”
借助电脑软件“谷歌地球”看承德,就会发现,建筑密集的这座山城,挤在燕山深处的一个大的沟谷里,密密实实、层层叠叠,被承德市民称为“母亲河”的武烈河从老城区穿城而过,母亲河带给人们的是清清的流水和甜甜的记忆。但是随着城市急速的扩容,各种生产、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武烈河。
武烈河源头
原市区范围的武烈河河道,一度分布有多达47个污水口,每天的污水排放量高达4万吨,加之上游污染,武烈河水质不断下降,个别断面降到了V类甚至劣V类水质。
位于雹神庙附近的武烈河边曾经有一个排污口,家住雹神庙附近的张阿姨说,这里以前是一条臭水沟,由于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都直接排放在这里,气味非常难闻。在十一五前经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水质为劣V类水质。多年来,经过环境治理工程,这里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地下已经铺设了污水管网,污水通过管网被收集到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就可防止污水的直接排放,避免了对水质造成污染。张阿姨感慨,现在这附近已经成了散步游玩的好地方了。
举措:让百姓喝上洁净水
水患、水少、水脏,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这条饱经沧桑的母亲河,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索。
1989年,由政府发起,一场为母亲河输血美容的工程勃然兴起,热河儿女争相献计出力。这项旷世工程历时20年,其间三次大规模整治市区武烈河水系,迁移十多家企业、近百户居民。
承德市从“九五”末期仅有一家污水处理厂,变成了现在11个污水处理厂,覆盖了整个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遍及全市区,随着城市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像雹神庙这样曾经脏乱的小村,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优美乡村。
在各县区,为控制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承德持续增加治理资金投入, 2009年,全市所有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全市大中型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一直保持在100%,小型项目保持在9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总量的增加。全市超过800家废水超标排放企业被整改,千余家“十五小”被关闭。已有超过90%的重点矿山企业实施循环用水,仅此每年就减少排放8000余万吨污水。
特别是2012年,承德市以实现“母亲河还清”为目标,开展了“武烈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并以此为契机,对承德市滦河、潮河等主要河流状况及沿岸涉水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检查包括全市400多家重点企业和28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范围内各有关企业,对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了排除,对违法排污的企业依法进行了查处。
下一步将把采选矿企业综合治理、采砂洗砂作业点清理整顿、畜禽养殖业综合治理、区域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市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取缔入河排污口、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作为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工作重点,统筹人力物力集中攻坚,确保全市污染治理目标按时完成。
现在,承德市中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由“十五”末的不到10%,分别提升到80%和85%;水体中超标污染物种类明显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河流国控、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的比例达到56%。武烈河地表水年均值评价消除劣五类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画面:斩断马路上的“黑尾巴”
像发展中其他城市一样,承德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已达56万辆,年增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据了解,机动车尾气是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约占氮氧化物产生总量的28%,并且比重逐年增加。
2013年1月初,车主李先生主动淘汰了自己开了8年的小轿车。“车子买的比较早,今年的在车辆年检中,取得了黄色的环保标志,我听说机动车尾气是城市中心区空气的主要污染因子,黄标车是污染大户,再加上现在出台老旧车淘汰补助政策,为了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我打算换掉自己的车。”
小李是承德市环境监测技术服务站一名工作人员,笔者曾经随他在大货车进行尾气检测。无论是柴油车还是汽油车,小李检测尾气时,都要求司机把油门踩到底,他在尾气口不到1米远的地方目测尾气排放,大油门下的排气管黑烟滚滚热浪来袭,而小李说自己已经习惯了,每天都要碰到几十次。
小李只是许多尾气检测人员中的一个,正是他们常年的坚守,减少了车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守护了这片蓝天。
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承德市通过推行三项制度,形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严格在用机动车环保标志的管理制度,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纳入公安部门的日常管理。严格外埠机动车转入和新车落户制度,决不允许高污染车辆流入市区。执行老旧机动车强制淘汰制度,2015年实现淘汰所有黄标车。全市对未到报废年限的在用黄标车实施了主城区限行。2012年,承德市在双桥区、双滦区设立17个禁止黄标车通行标志,共检测尾气排放机动车82660辆,发放机动车尾气检测合格标志71877个,淘汰老旧车辆、“黄标”机动车4084多台。
决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陈女士是企业的普通工人,她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车间里进行。她回忆起在七八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车间里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再加上车间里弥漫的黑色粉尘和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她曾经几度产生转行的念头。
直至企业应环保部门的要求对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她才知道,原来他们闻到的刺鼻味道是在生产过程中,从涂料中释放出挥发性有机物。当污染物在环境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人产生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伤及人的内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同时,该污染物也是产生PM2.5的一个原因,如果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影响大气透明度,导致可见度下降,灰霾天增多。
承德市在治理大污染源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对不符合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多年来,承德已关停400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超出减排计划100余家,减少利税100多亿元。全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68%,工业二氧化硫处理率达到31.21%,工业烟尘处理率达到96.7%。
感觉:已然发生的“几个变化”
——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领先,中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省第二名,地表水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持续改善,声环境控制得到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已完成了《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5)》中,包括城镇环境建设工程在内的近70个重点工程项目。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保护区9处,森林覆盖率达到55.8 %,较“九五”末增加了14%。同时,共有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承德成为河北省首个、全国18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环境同步改善。近年来,环境污染防治投资和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科技投入资金累计投入近70亿元。随着环保资金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有效促进了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良好生态资源发展环境,使更多的高质量的生产要素进驻到承德,助推了项目建设提速。截至目前,承德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584个、完成投资466亿多元,其中新开工273个、完成投资162亿多元。
——环境监控体系智能化建设显著提升。通过加大环保投入,使承德的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352万元,建设了软、硬件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环境监控指挥中心。2011年,投资了120多万元建设成了全省首个“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作状况在线监控系统”,对市辖区内11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26家重点脱硫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各工艺过程参数进行有效监控。建立了以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包括空气、水、噪声、室内环境、电磁辐射等监测项目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指标达到157项。累计投资700多万元,在市区范围内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5处,成为全国第一批具备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能力的城市。
——环保监管长效机制显著提高。近年来,承德在突出抓好环保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积极更新环保工作理念,着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建立起了环保工作部门联系制度、12369环境信访举报热线24小时值班制度、环境质量定期分析公布制度、挂牌整治督办制度、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严格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环保工作的开展。此间,承德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也实现了新的跨越,除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得到调整和充实外,执法装备监测仪器也得到更新和补充,完成全省首个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公众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显著增强。承德率先组织建立了承德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承德环保与市文明办、妇联、发改委联合组织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了“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绿色简约生活”宣讲、“节能减排”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生态文明美术摄影书法精品展”活动、全市青少年“变废为宝”环保作品手工制作大赛、“保护母亲河”系列宣传活动,协调宣传、教育等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泛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力量,人民群众关心环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