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市生态建设在华北最优、全省领先的背后,却存在着对生态建设重视不够、科技能力支持不足、环境监管不到位等多方面的隐忧,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还需不断加快。
市委书记郑雪碧强调,生态是我们的“生命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跨越赶超、后来居上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的“双赢”,才能使生态变成发展优势、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构筑起承德生态建设的“生命线”。
实施重点工程,构建承德“绿色产业”
承德作为首都生态圈最后屏障,担负着为京、津涵水源、阻沙源,构筑京津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
2006年起,我市全面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完成了总投资15.3亿元的生态产业、清洁生产等98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起了承德的“绿色产业”。
偏桥子村污水处理厂的落成,实现全省首家村级小型污水处理厂落户我市的目标;绿溪污水处理厂千万资金升级改造工程启动,掀开了全市污水处理崭新的篇章。
从零的突破,到11个中心城镇全覆盖——历时7年,我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提升。
一个个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落成投用,成为全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唱响了全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华美乐章。
2011年,总投资1000万元的承德县绿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成功进入调试运行阶段,这标志着我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系列工程打响了头一炮,每年可减少COD130吨和20吨的氨氮的排放。中心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五”末的不足10%分别提升到75%和100%。
今年,市政府印发了《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5年)》,涉及生态产业、城镇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7个方面333项重点工程项目。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望把市区在2015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我市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处于搭建产业框架的重要阶段,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提升资源型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的清洁发展,空间很大,大有文章可做。
当前,我市提出的城市发展的“一体两翼”布局和“5+2”现代产业体系符合国家集约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发展上的路径依赖,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环保难题
承德是农业大市,农业的振兴、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我市的决策者们也敏锐地意识到,要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和城市一样做好环保工作。
近年来,我市把解决农村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保障京津生态安全,关系广大农民福祉的大事来抓,使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围场、丰宁两县已连续三年分别获得近一亿元的国家生态财政转移支付。争取生态补偿的工作还应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争取扩大到环京津各县。同时,在河北省与天津市的滦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后,积极推进与北京建立潮河生态补偿机制。
据了解,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市从市级环保专项资金中拿出30%的资金用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省级专项治理资金,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及其他社会资本,鼓励多元化资金投入。
到2011年年底,全市共争取到位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132万元,支持了104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截至目前,河北省“百乡千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中我市共有80个试点村庄,完工72个,20个农村垃圾填埋场全部投入运行,逐步建立起了生活垃圾“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市(县、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这将惠及周围200多个行政村、约10万人口,初步实现了环保工作从重城市到城市农村并重的工作格局。
建立防控机制,实现结构性减排
6月1日起,我市作为京津冀地区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PM2.5监测工作。PM2.5监测点现场设在开发区,该设备平台累计投资168万元,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环境空气监测平台。同时,全市累计投资330多万元,在市区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5处,基本覆盖了我市建成区。
这并非孤例,为了打造更为精准的环境监测系统,自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352万元,建设了软、硬件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完成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全市建设了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85套企业在线监测系统,1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对辖区污染负荷占全市85%以上的污染源完成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联网及定期巡检工作和对市辖区内重点脱硫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实现治污设施工作运行状况在线监控。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排污总量较低,却承担着与发达地区同样的减排责任,导致我市在发展快速期,项目建设污染物增量需求与排放总量指标约束的矛盾相当突出。为此,只有建立长效的防控机制,才能实现结构性减排。
记者了解到,我市相关部门正积极落实《承德市污染减排“23334”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通过结构性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同行”,实现我市减排目标。